你的位置:配资正规网站-全国炒股配资平台-专业配资知识网 > 专业配资知识网 >

炒股配资公司排名榜 瞭望 | 划桨潮头

炒股配资公司排名榜 瞭望 | 划桨潮头

  蓄势待发、奋力冲线,泰州正在发展速度上、发展质量上、发展贡献上争先进位。千帆万篙划桨潮头时,越是任务重,越是人心齐炒股配资公司排名榜,越向潮头立,越见精气神

  以传统产业为主的泰州,推动传统产业“发新芽”,促进新兴产业“长成林”,着眼未来产业“快生根”

  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泰州人,也让泰州在发展中学会理水、用水、兴水,不断做好“水”这篇大文章

  让群众的期盼得到回应、人才的创造得到尊重、城市的文脉得到延续,让每个人的幸福感成为整座城的生产力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郭奔胜 陈燕 王仁贵

  泰州,南滨长江,北通淮河,是著名的江淮水城,亦是江苏十三地市中最年轻的一员。这座面积不大不小、人口不多不少、名气也不很盛的地级市,省内区位居中、经济总量居中,看似不显山不露水,却内有乾坤。

  这座城市既古老又年轻。拥有2100多年建城史,泰州历史积淀、文化底蕴深厚,但建立地级市只有29年。年轻的泰州,骨子里流淌着“三个不相信”的城市基因,在长三角城市群的激烈比拼中,迸发出“四敢”争先、跨越赶超的澎湃力量。

  这座城市既传统又善新。泰州传统制造业发达,是闻名全国的“车件之乡”,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同时大健康、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如雨后春笋,助力泰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座城市既稳健又蓬勃。在长三角地区,泰州不如周边城市耀眼,没有大红大紫,但也不大起大落,实业兴市,稳扎稳打。这样一座发展稳健型城市,却敢于在即将三十而立之时提出勇挑大梁的重大目标,彰显突围中游、赶超争先的志气豪情。

  枕江抱河的泰州,沐浴过风调雨顺,经历过大风大浪,珍惜静水流深,无惧迎风斗浪。如今,看似“不显眼”的泰州,实力已不容小觑。拥有大健康、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两个地标性产业,2020~2022年GDP年均增速6.0%,并列全省第一……这些成绩单,激励着泰州不甘中游、力争上游的奋进姿态。

  站在新的发展阶段,这样一座低调内秀之城,如何谋划自己的发展?2024年底,泰州给出了响亮的答案:力争“十五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

  蓄势待发、奋力冲线,泰州正在发展速度上、发展质量上、发展贡献上争先进位。正像她所拥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溱潼会船节,千帆万篙划桨潮头时,越是任务重,越是人心齐,越向潮头立,越见精气神。

  “我们要始终保持使命在肩、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城市能级。”在泰州市委书记姜冬冬看来,实现万亿城市目标,将塑造泰州未来发展新优势,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泰州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和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图为泰州造船基地 泰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产字当头

  因盐而兴,百业辐辏。在历史上滨海沿江以盐闻名的城市里,泰州以盐场而非盐商闻名,倒卖盐引少,扎实产盐多。盐业造就了泰州历史上的辉煌一页,也把“实业兴城”的基因种进泰州血脉。

  当代泰州虽不“大富大贵”,但从城市基础、产业结构、人均收入、主导产业等指标来看,发展阔步向前。究其原因,产业强市的导向是关键。

  产业有了根,发展的步伐才能稳。改革开放40多年来,泰州产业有根、经济有底、发展有劲。泰州的奋进,是稳扎稳打的奋进。

  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扬子江药业集团,从最初只有十多个人、几间平房起步,历经50多年发展,成长为在全国拥有十几家生产型工厂和多个研发中心的大型医药健康产业集团;以扬子江、新时代为代表的造船企业,造船完工量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食品产业从无到有,实现了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向未来食品转型,产业总体规模接近900亿元……

  这些发展故事,奠基今日泰州“产字当头”的前行之路。

  地级市设立之后,泰州凭借制造业基础,建立起了机械冶金、电子仪器、纺织印染、化工轻工等门类众多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位居全省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产业强市建设,泰州发力转型升级,构建起大健康、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汽车零部件和精密制造、化工及新材料、光伏和锂电等产业集群,努力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地区生产总值先后于2014年、2017年、2019年、2021年、2024年,连续突破从3000亿元到7000亿元的5个千亿台阶,平均不到3年就增加1000亿元。

  面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形势,面向万亿城市新目标,今日泰州怎样落笔“产字当头”新篇章?

  做好谋篇布局是必答题。泰州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以“链”式思维,在产业总量、质量、存量、增量上做文章,通过延链强群提升产业根植力、附加值。

  走进位于泰州市海陵区的新能源产业园区,四川世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塑自动化生产车间里,多台全自动注塑机高速运转,正在生产光伏接线盒产品,预计年产光伏组件接线盒200GW(约3.7亿套)。

  一个四川籍企业如何与泰州“牵手结缘”?起步较早、链式布局是泰州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海陵区深耕新能源产业13年,光伏产业链完备度达95%以上,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投资热门目的地之一。

  “光伏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链,关键在于抓早、抓大。”泰州市工信局副局长张焱说,光伏产业链完备度高,一个重要原因是较早引进了隆基乐叶等关键的大项目好项目,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集聚,实现光伏项目由“规模”向“规范”发展转变。

  目前,泰州大健康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中国医药城疫苗产业集聚度国内最高;船舶海工产业仅在靖江市就有船舶造修拆企业16家,配套企业200余家……强链延链补链,不断提升优势产业发展能级和水平。

  推动转型升级是关键点。以传统产业为主的泰州,正在引领制造业向数端、高端、绿端跃升,推动传统产业“发新芽”,促进新兴产业“长成林”,着眼未来产业“快生根”。

  走进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预热、精锻、整形……机械臂灵活舞动,在机器轰鸣声中,一件件高精密度锥齿轮逐渐成形。

  为了焕新传统产业活力,2022年2月起,泰州从政策扶持、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大力实施“智改数转网联”,2024年实施项目1856个,目前全市已创成国家级5G工厂6家、优秀场景14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和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各1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车间)257个、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平台)44个。

  提升产业能级、打开未来空间。2024年底,泰州市委提出构建以“大海新晨”为标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做大做强大健康、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两个地标性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智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代表“晨光力量”的未来产业,推动优势产业由局部优势向整体优势跨越、由一般优势向明显优势跨越。

  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万闻华说,泰州将在产业链群培育上靶向发力,在项目招引建设上全面加力,努力交出“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起势开局的优异答卷。

  枕水而进

  “来往行船唱棹歌,淮南盐舶北门多。”水,一直是泰州的生态基因,也一直是泰州的发展基因。长江和淮河滔滔而过,境内水域面积占比接近25%——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泰州人,也让泰州在发展中学会理水、用水、兴水,不断做好“水”这篇大文章。

  驯水而起,在发展环境上打破水患困局。依水而建之城,发展必先治水。升格地级市之后,泰州有了治理江河水患、里下河洪涝的更好条件,首先加大力度圆治水夙愿。

  1999年,历时近4年兴修的引江河全线贯通。这条“黄金水道”不仅解决了里下河地区300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更打通了泰州通江达海的水运通道。如今,引江河年货物通过量超过1.5亿吨,成为泰州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2004年,凤城河综合整治工程启动,大规模疏浚清淤,相当于搬走了一座小山,重现“水清、岸绿、景美”,为城市整体面貌焕新打下基础。“2007年,沿河打造的凤城河风景区开放迎宾,年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泰州有了一张‘金名片’。”泰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黄正良说。

  持续提升城市防洪能力,加固改造江堤港堤,建设高标准长江主江堤,城市防洪标准从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在2016年特大洪涝灾害中,城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护。

  全面推行河长制,整治黑臭水体,建设智慧水利工程……2020年,治水而一新的泰州获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惜水而活,在发展观念上打破“靠水吃水”。从灰尘漫天到满目苍翠,从污水横流到碧波荡漾,从化工围江到江豚逐浪……进入新时代,泰州自觉践行“两山”理念,在江、河、湖全水域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城市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

  启动“长江大体检”、深入实施“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泰州将辖区内1/3的长江岸线确定为“不开发区”,累计整治清理沿江鱼塘46个,拆除小船厂、小码头16家,拆除建筑物构筑物53座,干流岸线生产性开发利用率从52.2%降至49.3%。

  如今,绵延百里的长江泰州段,宛如一条“金腰带”串联起靖江、泰兴和医药高新(高港)三个市(区),滋养出一片蓬勃富庶之地。据统计,沿江地区以占全市近四成的面积、近五成的人口,贡献了将近六成的地区生产总值、六成以上的财政收入。

  美好生态回馈当下,更蓄势未来。今日溱湖国家湿地公园蒲草丰茂、风景秀丽,有各类植物150多种、野生动物近100种,包括麋鹿、丹顶鹤、扬子鳄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22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泰州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溱湖旅游度假区全域作为这一未来产业的重要一翼,纳入“一核两翼”布局。

  跨水而兴,在发展格局上打破自我限制。2012年,泰州大桥通车,泰州跨江发展有了“主干道”。而曾囿于交通限制的泰州,跨过长江迈向更大发展空间的努力从未停歇。

  长期以来,江苏人心中只分苏北、苏南,属于“大苏北”的泰州,似乎有着发展“天花板”,长江天堑就是划分苏南苏北的那条界线。泰州人不信邪,改革开放以来,靖江、泰兴面向苏南市场、沿江发展工业,很快成长为制造强县。

  随着通扬泰沿江经济的发展,到本世纪初,江苏省重新界定苏南、苏中、苏北三大板块,将南通、扬州、泰州明确为苏中板块,提出“苏北振兴、苏中崛起、苏南提升”。格局打开,泰州应势而起,在更高层级的板块互动中不断完备产业体系,几年上一个台阶,扩大经济总量,提升城市能级。

  进入新时代,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重大战略,赋予泰州前所未有的机遇。怎样抓住机会?跨江向海,融入大格局。

  交通大动脉,连接发展主通道。2024年12月27日,盐泰锡常宜铁路破土动工,标志泰州全市域迈向高铁时代。北沿江高铁泰州段加快建设,常泰长江大桥基本建成,阜溧高速建兴段、沪陕高速平广段改扩建工程正式通车,深国际物流中心码头、兴化内河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投入使用……更多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正为泰州推进长三角交通中轴建设、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无形的通道,开得更宽、走得更远。为了突破城市能级不足对人才吸引的限制,泰州在长三角等科创资源富集地区布局创建一大批离岸创新中心。“‘离岸研发孵化、泰州转化应用’,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作用。”泰州市科学技术局创新发展处处长马阳阳说,泰州围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化工及新材料等产业领域,搭建产业与创新的桥梁,吸纳长三角等地溢出的创新资源。

  着眼未来,泰州正在加速跨江融“长”入“圈”,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更加密集的双向流动,为枕水而进积蓄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这座湖通河、河通江、江通海的城市,随着水路通透,发展亦更灵动,必将像水一样奔流向前。

第十五届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在中国医药城会展中心开幕(2024年11月29日摄) 顾俊摄

  人文固本

  城市发展进程中,人的位置应该摆在哪?古今中外,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和实践贯穿一部城市发展史。孕育了“百姓日用即道”思想的泰州,对此的回答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始终做以人的获得和幸福为本的城市,让群众的期盼得到回应、人才的创造得到尊重、城市的文脉得到延续,让每个人的幸福感成为整座城的生产力。

  让市民在“祥泰之州”生活祥泰。“泰有福”养老、“泰有才”育人引才、“泰有味”美食、“泰有礼”文明养成……一桩桩民生工程拼出百姓的幸福标签。2024年,泰州蝉联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连续5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

  在姜堰区罗塘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65岁的居民夏强来到一楼智慧爱心食堂,拿出橙色“孝心卡”刷卡就餐。“这里菜式品种多、口味好、服务也好,政府补贴2块钱,一顿饭只要花8块钱,我每周都会来两三次。”夏强说。

  “作为主城区中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区,过去的服务模式单一,难以适应当前的养老需求。”泰州市姜堰区民政局副局长蒋兆国说,姜堰区于2023年10月推出“孝心卡”,打造42个养老服务网点,链接超过500个养老服务加盟商,一张卡能够实现32项养老服务,实现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匹配。

  发展的温度,不止于老有所养的滴灌功夫。121间“梦想小屋”顺利建成、23家“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实现优化提升、100部老旧住宅电梯完成安全评估……2024年,泰州市实施40项民生实事项目,覆盖“一老一小”、就业创业、教育、医疗、兜底保障等方方面面。

  让来者“到泰州,泰周到”。对于泰州这样“不显眼”的城市来说,突围中游、持续发展,更需要聚人气、兴新业。去年底开始,“到泰州,泰周到”这句话在泰州内外很快传播开来。泰州人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打造营商环境和城市形象的新标识。

  企业“急难愁盼”什么,政府服务就跟进什么。常态化举办“政企圆桌协商会”“早茶峰会”;开展“一业一证”“一照多址”等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一门一窗一次”改革……更多优化的涉企服务,营造尊商亲商安商氛围,护航企业成长。

  一系列改革催生出一批“全国首个”“全省首创”。随着泰州在全国率先全面取消政府投资项目投标保证金,发布全国首个《优化营商环境标准体系要求》,在全省率先推行全市域“涉诉免保”工作机制等,泰州市营商环境“软实力”不断提升。2024年,泰州再次获评“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

  姜冬冬说,提出“到泰州,泰周到”的初衷,就是要打造办事环节最少、时间最短、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营商环境,做到随叫随到、不叫不到、说到做到、面面俱到,“要出重拳、治顽疾,塑造发展新环境。”

  让文脉在“文昌水秀”中昌明绵延。崇文重道的泰州,形成一代代人传承不息、绵延不断的文脉。海陵、姜堰,昭阳镇、生祠镇,板桥、税务桥……细细寻迹,今日泰州许多地名中,都凝固着厚重底蕴,饱含着泰州文气。

  漫步泰州,凤城河畔的梅园、桃园、柳园串成“一河三园”,五一路上的光孝寺、崇儒祠、泰山行宫组成“一街三景”,口岸雕花楼景区的城隍庙、财神庙、关帝庙构成“一步三庙”……这些文物古迹,大多在改革开放以来泰州发展进程中得以修缮、复建和保护。星罗棋布的文化遗存,引来市民漫步、游客驻足,临境感怀,对话今古。

  “泰州文保的一个特点,是保护下来了很多百姓的房子。”泰州市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王玮介绍,全市458处市级以上文保单位中,民居占比达80%以上。因地制宜,泰州鼓励市民在专业指导下自行修缮老宅,按每平方米4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老城要有老宅,也要有老人、老树,留住古城韵味,而不千街一面。”王玮说。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近年来,泰州同步实施“泰州旧志整理文化工程”“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前者精选整理历史上的22部志书并同步制作数字化版本,为读者提供可靠而便捷的文本;后者则为泰州辖区的每个乡镇街道和一些名村著史溯源,目前已编著完成90部,让巍巍汗青走进“百姓日用”。

  “历代地方志书是泰州历史文化记载、传承的重要载体。”泰州市党史方志办副主任申万霞说,这两项工程让旧志走出库房、走下书架,让今日村镇知史明理、见贤思齐,让历史文脉照亮前进之路。

  新时代新征程,江开海阔。通江达海的泰州,正以划桨潮头的奋进姿态,努力书写“强富美高”泰州篇章的新一页。■